离开清华的99种方式|赵瑶瑶:从日本到美国,我又重回北京
编者按
清华求学数年间,在考试周期间的坚强求生,在学生节与DDL之间的痛并快乐,在毕业论文与工作申请间多线作战,当离开清华的时候,这些毕业生留下了怎样的故事?他们走上职场后获得了怎样有趣的经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倾听学长学姐们讲述最真实的生涯故事,分享离开清华的99种方式。
毕业季的幸运儿——“工作找我”
2016年末,拖延症的我还没开始博后申请,一个去日本的机会“从天而降”。由于博士导师在研究领域的有一定的影响力,北海道大学的一个中国教授主动联系我的导师咨询是否有可推荐的学生可以申请保健科学研究院的助理教授职位,刚好所需要的专业方向是我的研究领域,于是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提交了应聘材料。起初并没有做好去日本的打算,本想着进入到面试阶段时再做最后的选择,结果很快就直接接收到了录用通知,与导师讨论过后觉得能够拿到海外教职确实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于是工作便这样定下来了。由于岗位要求3月1号之前入职,2月末我便来到了日本北海道,此时距离我1月初提交申请材料过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这样没有任何日语基础的我匆匆来到了日本,在还没有拿到学位时就开始了我的工作。
北海道大学附近冬季街景
在“北大”的清华人
北海道是一个风景如画的美丽地方,当地的人也都很友善,大大的缓解了我初来乍到的惶恐。北海道大学在日本的简称是“北大”,于是我变成了在“北大”的清华人。这里必须要提的是每当我介绍自己毕业于清华时,周围的人都会发出好厉害的感叹,在异国他乡使我也深刻体会到了“我以母校为荣”这句话。日常的科研生活不是很繁忙,使我慢慢的有时间探索美食和美景,逐渐开始享受在日本的生活。除了在北海道游玩,也会飞到奈良去看小鹿,飞到东京去夜爬富士山。
周末奈良喂小鹿
拉回正题,感觉再不提科研,快被自己写成一篇游记了。由于自己所在的是保健科学研究院,所以课题组的研究方向主要偏向应用,用同样的方法分析不同的样品,创新性有限导致很难发表一些影响因子比较高的文章。当然如果想要一直留在日本,这完全没有问题,我也并不是排斥这种研究,相反我觉得这些工作很有意义。不过,我并没有长期留在日本的打算,在日本我一直是一个游客的心态,享受这里的美景,感恩周围人提供的帮助,但又始终感觉自己不属于这里。因此,我不得不考虑之后回国找教职面临的现实问题,需要发表一些高影响因子的文章让自己有一定的竞争力。于是,我开始尝试着寻找其他机会。
在日本待了一年之后,我重启了毕业之前没来得及开始的博后申请,于是下定了决心申请。但是只联系了几个课题组时,接到了自己刚到日本第一年时申请的日本青年基金中了的通知,这动摇了我想要离开的决心。当时课题组的青年教师只有自己申请到了,觉得机会很难得,心里很想把这个课题完成,产生了在北海道大学把基金完成之后就直接回国的想法,再加上之前投的几个申请要么收到回信说没有职位,要么没有回信,所以我又放弃了申请博后的想法。现在想想,自己真的是一个没有坚定目标的人,很容易就改变自己之前的计划,之后的事更加验证了这一点。
在自己放弃了博后申请后,为了之后几年在日本生活的更便利,我报了一个日语学习班,决心好好学日语。结果三个月之后,我收了一封之前申请博后的回复邮件,一个美国教授说他申到了新的项目,可以给我提供职位,问我是否还愿意加入他课题组。原本就不坚定的心又开始了新一轮纠结,由于内心还是很想去美国的大课题组感受一下,同时体验一下美国的生活,最后我选择了接受职位,选择去美国。
再次出发
虽然对北海道的生活很不舍,2019年我还是怀着憧憬的心情来到了美国——玉米地里的大学UIUC(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有意思的是美国与日本有很多完全不同的地方,比如日本的商品都让人感觉小而精,美国则相反,东西没有最大只有更大,此外当地人的性格也有很大的差异。就实验室硬件条件上来看,个人感觉清华、北海道大学和UIUC并没有很大的区别,实验所需要的仪器和测试条件都可以满足;从实验室管理风格上看,同一个学校不同课题组也有很大的差异,感觉这并不是由地方的差异的决定的。在日常生活方面,与日本随处可见便利店不同,在美国需要开车到郊外的大超市进行日常用品的采购,自驾游也是旅行最重要的形式,我也开始享受这种自在的游玩方式。
UIUC校园内风景
到美国之后的前半年主要是学习一些仪器操作和实验技术,开展了一些课题相关的初步实验,当时的课题是一个需要三个课题组合作的项目,我的工作是最后的检测部分,这也就导致了如果前面材料制备遇到问题卡住了,我就会没有东西可测,很多时间都在等待。之后便想开展一些新的方向,还没开始的时候,新冠疫情出现了。实验室因为疫情关闭了三个月,组会变成了线上模式,实验室重新开放之后每个房间会严格控制人数。我所在的学校对新冠管控相对来说比较严格,学校开发了一种用唾液检测新冠病毒的技术,学校有十几个检测点,要求大家每周测两次,然后通过学校小程序上的“绿码”出入教学楼。之后国内的疫情逐渐好转,自己在美国的时间也将近两年,便萌生了回国的想法。
加州一号公路附近海滩
重回北京
由于之前在北京待了九年,对北京有很深的感情,所以找教职的第一选择也是北京。关注了一些北京高校针对海外留学生的青年论坛,幸运的是我只参加了两个高校论坛就决定加入现在的学校,刚好现在的课题组想招一个我的研究方向的人,就这样我很快结束了找工作这个环节,不禁感叹自己在找工作方面总有些莫名其妙的好运气。去年在完成了当时正在做的小工作后,我便回到了国内,隔离之后重新回到了北京。
这里并没有分享很多科研相关的经历和感悟,因为与身边很多从清华走出的青年学者比起来,我清楚地知道自己学术上存在的差距,便不班门弄斧了。这里只是想分享我离开清华后的故事,虽然到现在我依然没有如愿发表几篇高影响因子的论文,但我却始终感谢我的每一次选择,使我看到了不同的风景,因为选择本就没有对错,生活就是一场体验。
赵瑶瑶,201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2017届博士毕业生, 2017年-2019年,在北海道大学保健科学研究院担任助理教授,2019年-2021年,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UIUC)从事博士后研究,2021年入选北京市青年人才项目,现入职北京工业大学。
更多精彩
徐佳倩:从麦肯锡到bilibili,一个非典型理科生的文娱业之路